产品列表 / products
玉米赤霉烯酮(Zearalenone,简称 ZEN)是镰刀菌属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,广泛污染玉米、小麦、饲料等农产品,过量摄入会干扰动物生殖系统,甚至危害人体健康。我国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》(GB 2761-2022)明确规定玉米中 ZEN 限值为 60 μg/kg。真菌毒素检测仪可实现 ZEN 的快速精准检测,其性能核心取决于荧光定量免疫层析技术的应用与设备配置,关键信息如下:
一、真菌毒素检测仪的检测技术与原理
真菌毒素检测仪检测 ZEN 主要基于荧光定量免疫层析技术,该技术融合了免疫识别的特异性与荧光检测的高灵敏度,是当前现场快速检测的主流技术之一,具体原理与特性如下:
1. 荧光定量免疫层析法
这是检测 ZEN 的核心技术(部分方法符合农业行业标准 NY/T 3861-2021),原理为:在检测卡的硝酸纤维素膜上,ZEN 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固定于检测线(T 线),荧光微球标记的 ZEN 抗原固定于结合垫。检测时,样品提取液中的 ZEN 与荧光标记抗原竞争结合 T 线的抗体,反应结束后,仪器通过激发光源(通常为 365nm 紫外光)照射检测卡,读取 T 线与质控线(C 线)的荧光强度比值,该比值与 ZEN 浓度呈负相关,通过内置标准曲线计算具体含量。
优势:灵敏度高(检出限低至 0.1 μg/kg)、检测速度快(5-15 分钟),无需复杂前处理,可定量分析;局限:易受高浓度杂质(如色素、蛋白)干扰,对高脂肪样品适配性需优化;
2. 技术对比:与实验室国标方法的差异
国标 GB 5009.209-2016 推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(HPLC) 检测ZEN,通过色谱柱分离与紫外检测器定量,检出限 0.5 μg/kg,准确性高但操作繁琐(需固相萃取前处理,周期 2-3 小时)。荧光定量法虽在精度上略逊于 HPLC,但在现场快速定量场景中更具优势,且部分设备经验证可满足日常检测的准确性要求(回收率 80%-110%)。
二、真菌毒素检测仪的设备分类与适用范围
根据应用场景的便携性与检测需求,真菌毒素检测仪可分为两类,均针对 ZEN 检测进行了专项适配:
1. 便携式快速检测设备
侧重现场即时定量,核心优势为移动性强、操作简便,适合农产品收购、生产环节的快速筛查。
莱恩德LD-LZ2真菌毒素检测仪:重量 12.7kg,配备7英寸触摸屏,支持ZEN、黄曲a霉素等多毒素检测,ZEN检出限0.1 μg/kg,检测时间10分钟,适用于玉米收购站、饲料厂的现场原料抽检。
安屿LD-LZ2荧光读数仪:搭配专用ZEN检测卡,采用进口荧光微球,线性范围0.5-50 μg/kg,支持数据存储与导出,适合农贸市场、基层监管站对玉米、小麦的批量筛查。
海卓尔LD-LZ2荧光定量检测仪:集成恒温孵育功能(优化免疫反应效率),ZEN定量限0.2 μg/kg,可直接显示浓度值,适用于食品小作坊的原料自检。
三、真菌毒素检测仪的操作流程与应用场景
1. 核心操作要点
样品前处理:玉米、小麦等谷物样品需粉碎过 40 目筛,取 2g 样品加 10mL 甲醇 - 水溶液(7:3)涡旋提取 5 分钟,离心取上清液,用 PBS 缓冲液稀释后即可上样(无需固相萃取,简化版前处理依据 NY/T 3861-2021);饲料样品需加正己烷除油后再提取,避免油脂干扰荧光信号。
仪器校准:新批次检测卡使用前需用标准品(0、1、5、20、50 μg/kg ZEN 标准液)绘制标准曲线,设备内置校准程序,一键完成曲线拟合与保存;日常检测前需用质控品(中浓度ZEN标准液)验证准确性。
干扰消除:色素干扰可通过活性炭吸附去除,高蛋白样品可加三氯a乙酸沉淀蛋白,检测时确保样品提取液pH在7.0-7.5 之间,避免影响抗原抗体反应。
2. 典型应用场景
农产品收购环节:玉米收购商使用便携式荧光定量检测仪,对每车玉米抽样检测,10分钟内判定ZEN是否超标(≤60 μg/kg),避免不合格原料入库。
饲料生产质控:饲料厂在玉米粕、麸皮等原料验收时,采用快速检测设备筛查ZEN含量,确保配合饲料中ZEN符合GB 13078.2-2021 限值(猪配合饲料≤500 μg/kg)。
基层监管抽检:市场监管人员携带便携设备对农贸市场的玉米制品(如玉米面条、玉米碴)进行现场检测,阳性样品送实验室用 HPLC 确证,提高监管效率。
科研与风险监测:农业科研机构使用实验室级设备,追踪不同产区玉米的ZEN 污染动态,分析储存条件(温度、湿度)对毒素含量的影响,为污染防控提供数据支撑。
四、使用真菌毒素检测仪的注意事项
1. 样品前处理的规范性
样品粉碎细度直接影响提取效率,过粗会导致ZEN提取不(结果偏低),过细易引入杂质(干扰检测);提取时间需严格控制在5-8分钟,过长可能导致荧光标记物降解。例如,检测玉米粉时,需确保粉碎后90%样品通过40目筛,提取涡旋速度≥3000 r/min。
2. 方法合规性与结果确证
荧光定量法可用于日常筛查与半定量分析,若需出具法律效力报告,需采用国标HPLC法(GB 5009.209-2016)确证;检测结果接近限值(如50-70 μg/kg)时,需重复检测3次,避免偶然误差。
3. 设备与耗材维护
检测卡需在2-8℃冷藏保存,开封后1小时内使用,避免荧光微球受潮失效;
仪器激发光源需定期校准(每3个月1次),确保荧光强度检测精度;
检测后及时清洁样品仓,避免残留提取液腐蚀光学部件。
4. 基质干扰防控
高脂肪样品(如玉米胚芽油)需经正己烷萃取除油,再用甲醇提取ZEN;酸性样品(如发酵玉米制品)需加氢氧化钠调节pH至中性,防止抗体活性降低。
真菌毒素检测仪可以精准检测玉米赤霉烯酮成分,核心依托荧光定量免疫层析技术,兼具快速、灵敏、便携的优势,检出限可低至 0.05 μg/kg,能满足现场筛查与实验室半定量需求。选择设备时需结合检测场景(现场 / 实验室)、样品基质(谷物 / 饲料 / 制品)及精度要求综合考量,同时严格把控样品前处理与仪器校准环节。日常应用中需参考NY/T 3861-2021 等技术标准,结合 GB 2761-2022 限值要求,为农产品安全与饲料质量管控提供高效技术支撑。
上一篇:没有了